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自己做功課,孩子的責任

每回國人在國際上有了傑出成就,總會引發「台灣之光」的風潮。接著就是一片檢討教育的聲浪。 許多民眾以為學校可以取代家庭,替忙碌的家長將子女培養成為下一個台灣之光,卻往往忽略這些台灣之光背後,有著諸多特殊時空條件及家庭背景。

其實也難怪,父母辛苦工作,回到家卻要面對學校導師在聯絡簿上指控孩子的諸多罪狀。此時,家長不禁埋怨學校和老師無能,也在情理之中。

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難度真的不高,多半僅要求學生善盡本分而已,倒是和品德教育比較有關。 然而,民粹氾濫,有越來越多的教師不敢硬性要求學生繳交功課,造成學生責任感喪失,負面態度與消極習慣於是養成。 這些是國民素質下降,社會風氣敗壞的主要因素,值得深思。

【聯合報╱宋元志/中學教師(宜縣羅東)】2011.10.25 03:03 am

想你的方法/到巷口等垃圾車

巷口等垃圾車時,偶爾可以看見一輛老福特,緩慢地駛入社區停車場。

老福特的引擎聲,再熟悉不過。九○年代平價歐系進口房車所特有的一種低沉與厚重,彷彿年紀老邁的老拳擊手,以慢板的速度在真皮沙袋上,奮力揮著重拳。

老福特曾是我迎娶妻子的結婚禮車。

細數每一次的甜蜜約會,都是年輕時的老福特載著年輕時的我倆一同上山下海……後來論及婚嫁,便向當時還是女友的妻子提議:「別租那些昂貴卻沒有感情的豪華禮車,就用老福特當作我們的禮車吧!」

孩子滿周歲後,家裡成員增至七人。老當益壯的老福特卻無法再勝任搭載全家出遊的任務。前年的年夜飯,在一間餐館訂桌,我和妻子只能另外騎輛摩托車,追在老福特後頭。

新車交車前一個禮拜左右,老福特戲劇性地躲過了報廢的命運,成了鄰居蔡爺爺的代步車。羅東鎮細雨綿綿的冬季裡,老爺爺和老奶奶開著老福特往返醫院、接送孫女下課,或傍晚時分帶些飯菜給兒子一家晚餐加菜。

飄著細雨的傍晚,站在巷口,有時候,自己也分不清究竟是在等垃圾車,還是等那輛老福特?

【2011/11/30 聯合報

2011年10月2日 星期日

測驗有理,補救無罪

「一個國中班級升上三年級,學生的作息與學習,基本上大致定調,不會再有大變化。」
這是國中導師的普遍經驗。

國三上學期,換了新英文教師。才一個月,卻徹底改變班上的英文學習。

原本,班上幾乎快一半的學生放棄英文!導師試過很多方法:放影片、播歌曲、帶著學生反覆複習…到了國二下學期,失去興趣、喪失信心的孩子越來越多,課堂秩序也越來越亂,逼得導師每節英文課都得到教室外站崗,幾乎束手無策。

首先,新老師針對每個學生設定個別的成績標準,然後幾乎每節課都安排了測驗,用以「診斷」學生的學習狀況。若測驗未達及格標準,便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嚴格的「補救」教學,然後再行測驗。若第二次測驗仍未達標準,則再進行第二次「補救」教學,然後再行第三次測驗…依此類推,直到每個學生都達到標準為止。

開學第一週,還真為新英文老師捏了把冷汗,很擔心學生群起反抗,或肇生衝突。很多學生私底下向導師反映:「從國小學英文到現在,從來沒有英文老師如此嚴格地要求他們記憶單字或背誦文法及課文,真的很不習慣、也很痛苦…」真的是哀鴻遍野。

沒想到,英文老師如此緊迫盯人的強硬態度,卻奇蹟似地逐漸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與鬥志。第二週、第三週…好多原本放棄英文的學生,手裡拿著補考多次卻終於高分過關的測驗卷,開心地來到導師面前「炫耀」再三。原本為數眾多的補考學生,人數也逐漸減少。

下課時間,班上的學生竟然一個個抱著英文課本低頭猛讀。當然,因為國三幾乎每天都有英文課,也意味著每天都有英文測驗。不及格的話,就要補考、再補考,直到通過為止…即便週末,學生照樣得到校找英文老師報到,並進行補考!前幾天,有個學生竟然對我說:「我這次段考英文一定會進步很多!真希望段考趕快到…」聽了真教我錯愕!也更欽佩起新的英文老師。

我十二萬分地感激新英文老師無私的奉獻與不懈的努力!我更體會到:「測驗」與「補救教學」在學習上,真是無比重要!然而,目前卻有許多老師及家長,只要一提到診斷測驗或強制補救教學,便聞之色變、不分青紅皂白地妄加排斥。

某些家長甚至以為:凡是考試或測驗,都會抑制學生的多元智慧與創意!埋沒眾多未來的「台灣之光」,所以應該全面實施免試,任何數字化的成績、排序都應被絕對禁止… 然而,根據教育現場的真實經驗:大多數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某個領域或學科的時候,往往都會需要一點點的勉強與嚴格。

如果太早或太過度強調多元與自主,反而會使學生的責任感喪失,更剝奪學生追求高峰經驗的機會,最後造成很多學生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而且,所謂的「台灣之光」,很多都是特殊案例,並不適用於每一個學生。現實生活中,台灣之光的數量其實非常之少!

適度、合理的診斷測驗,以及有規劃、有配套的強制補救教學,在國民義務教育上,仍應該予以維持。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因為沒來,所以該來!

週末學校舉辦親師座談,蠻多導師反映:「出席的家長,逐年一直在減少,乾脆停辦算了!」我好奇地翻了翻歷年出席的人數統計,還真是如此;還有導師打趣地說:「尤其,那些該來的,卻總是沒來…」換言之,比較有些狀況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卻也多半在親師座談中缺席。

記憶中,每年母姊會,母親總要盛裝出席。一大早還得先陪她到美容院洗頭造型一番,某些家長更是主動為班上準備糕點、茶水。一群婆婆媽媽們,在教室裡東家長、西家短,好不熱鬧…

而今,低頭望著剩了一桌的鳳梨酥及飲料,還是自己掏腰包買的,便覺得十分惆悵。

孩子從放學返家到上床睡覺,其間不過四、五個鐘頭;而從早自習到最後一節課,卻足足有將近九個鐘頭!一天當中,真正陪伴中小學生時間最長的,不是爸媽;其實是班級導師。出席母姊會,除了替導師加油打氣外,更可以藉這個難得的機會瞭解孩子日常在校的情況,也可以順便與其他家長交流。

親師座談一年才辦一次,算起來已經是很不夠了。卻有幾乎一半的家長,國中三年當中,從未出席過任何一次親師座談。也難怪導師會覺得灰心了!

此外,我也一直在思索:「為什麼該來的,卻總是沒來?」一口口吃著自己買的鳳梨酥,我歸納出原因:「因為沒來,所以該來!」這些缺席的家長可能不只是在一年一度的親師座談中缺席;更可能在子女整個成長的過程中,都不小心缺席了!如此,孩子當然就比較容易出狀況。導師於是覺得爸媽「該來」參加座談;然而,此時父母卻多半「沒來」參加座談。

所以,無論是母姊會、班親會或親師座談會,家長都不應該輕易缺席。若您今年原本打算不參加學校所舉辦的親師座談會,也請再慎重考慮一下吧!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濫用學雜費補助/穿一身名牌 這叫清寒?

國中小開學,即將邁入第四個禮拜,辦公室裡導師處理最多的業務,便是各式各樣的學生補助、學雜費減免,以及各類獎助學金的申請。

以基層教師的觀點來看,目前政府所設定之弱勢身分認定、低收入或清寒證明的發給,實在太過浮濫;而慈善機構與宗教團體提供的獎助學金,也多半沒能將錢花在刀口上。

學生家中每個成員,人手一隻手機;每節下課到福利社消費;桌上隨時擺著便利商店買來的飲料、零食;制服裡面套著動輒上千元的便服;腳上穿的是教職同仁都捨不得購買的名牌運動鞋…。

然而,某些家長甫一開學,便趕緊拿著各類清寒證明,或者糾纏著打電話向導師訴苦並要求補助。中小學教師多半又欠缺專業能力去認定,也不好意思拒絕。

學生之間私底下也會聊天,「某某同學每天放學買零食吃,上個月還買新腳踏車,卻整天跟學校老師哭窮,我們的註冊三聯單好幾千塊要繳,某某卻都不用付…」所謂的獎助學金申請,根本與學生的成績或品行優劣無關。多半只須在表單上聊表數言:「收入不穩定、亟需救助…」數千的金額就核發下來了!承辦人員根本無暇求證,老師也不好意思不替家長申請。

少數家長熟諳此道。獎助學金一撥下來,當天晚上便一頓大餐吃掉…導師經常為這些愛心的捐款,以及立意良善的預算遭到濫用,而感到十分不捨。倘若這些申請補助的學生,在校又不學好,心中就更難受了!

全文網址: 濫用學雜費補助/穿一身名牌 這叫清寒?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610004.shtml#ixzz1YwNfbxhu
Power By udn.com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少子化是倫理問題

目前「少子化」議題是教育工作者最在意,也是最擔心的問題。

總統先生似乎也感受到嚴重性,將「少子化」提升至國安等級,如此看來,台灣當局似乎相當重視;其實不然,根本沒有多少「成人」仔細思索過孩子為什麼越來生越少的根本原因。

把鏡頭拉到國中小學,開學第三週了!兩個禮拜以來,辦公室裡,家長的電話接到手軟…十通電話裡有八通,都是在詢問有關學雜費減免相關業務的申辦及進度。家長用手機撥打學校的電話,花十幾、廿分鐘向班導師訴苦家中的拮据與惡劣,如果無法符合法定規範之補助條件,總還要再三詢問並要求是否還有其他公益團體、宗教團體或慈善機構所提供的獎助學金。

我回想起:過去父親在訓勉我們一定要節儉的時候,常常提到爺爺在他求學階段,如何在開學前幾晚,四處借貸張羅,才能勉強繳納子女們的註冊費用…求學

國民中學推動閱讀實務經驗分享

我的教學年資算淺,也不多機會參與研習或會議討論,但我可以確切感受到「閱讀」有多重要。對於一個導師的班級管理、經營,或者對於一個國語文領域的任教教師,閱讀的影響實在筆墨難容。

國一的時候,我會在某些固定時間(例如早自習、午休剛睡醒、放學前十分鐘等),規定班上的學生攜帶課外讀物到校閱讀,也會找機會要學生在班級上課時間,獨自站起來做口頭分享,但不會要求他們繳交書面閱讀心得或感想,因為我不想給予任何壓力。此外,站起來或到講台上口頭分享,可以訓練他們的口語表達,也可以塑造出一些偶像崇拜,也就是所謂的「替代學習」效果。我帶過三屆導師班,還沒有哪一個班級在國一的時候,全班一個喜歡或擅長閱讀的學生都沒有,這點可能要非常感謝國小老師的辛勤指導。

所以,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真的可以忽略。「如果學生都分享一些狗屁不通的垃圾,或者都在講台上一言不發怎麼辦?」我目前還沒遇過這種死局。

我大致歸納一下,國中一年級階段,我推動閱讀的經驗給諸位參考:

一、一定要有固定的時間(早自習、午休前後、某一堂課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時間)
二、要有書的來源和管道,圖書館(學校內部的)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丟給學生一句:「自己去公立圖書館借。」至少要到國三,或者家裡面父母有幫忙推動閱讀的家庭才有可能去公立圖書館借書。就算孩子去了,也不知從何挑選起?但是校內圖書管理,老師可以推薦、可以辦書展、設計比賽或活動,下課時間也比較充裕,可以多去幾次。

題外話,很多國民中小學,學校附近有公家的圖書館或高中、大專院校的圖書資源,教師或行政人員就認定自己的學校不需要特別營造圖書環境或管控圖書資源。這點很像莊子說過的「鯽魚求救」的故事,孩子要的只是那幾本啟蒙的小說、科普、傳記、散文、詩集等,老師或學校行政人員不必要引「長江」的水來救,圖書資源首重方便、快速、合適,一大堆原文書、專業期刊雜誌、或專為成人而設置的閱讀領域,看似堂皇卻百無一用。

三、一定要讓孩子相互分享,在課堂上公開場合討論圖書經驗、技巧並鼓勵學生批判以及賞析。
四、對個別作家進行專題研究以及生平調查,可以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致。這點是我很意外的發現,學生會崇拜這些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透過閱讀他們的文章,揣摩他們的文筆,以及研究他們的身家背景。

校園博物館化;而非校園公園化

所謂的「教改」已歷時數年,鬆綁、打倒威權、自主、多元等精神與觀念儼然成為民眾的主流意識。其中,開放中、小學校園,以提供學社區民眾休憩、運動或停放車輛等,成為一種趨勢。於是,過去校園四周高聳的圍牆,牆頂的鐵絲網與碎玻璃紛紛被拆除,所謂「無圍牆式」的校園規劃,受到各方稱許、肯定並推廣。因為「圍牆」是威權與僵化的代名詞。

然而,每一個星期一的早晨,校園周遭、穿堂走廊、任何角落,尤其是運動場地,掃不完的垃圾、煙蒂、飲料杯、恣意的塗鴉、惡意的破壞偶而還得勞師動眾地去處理嘔吐物、排泄物,甚至是針筒、用過的保險套!令人不禁質疑:這樣的開放校園方式,是否就是教改專家口中的鬆綁、尊重及開放呢?

當監視器、保全系統、鐵窗鐵門的預算逐漸超越傳統的圍牆與鐵絲網,卻仍完全無法勝任校園治安維護工作時,吾人卻看到一道道,原本可以以最經濟且有效方式,便能確保校園安全的圍牆,被少數曲解教育哲思的專家,以及欠缺學校實務經驗的政策規劃者,以「莫須有」的罪名趕出校園,而學校相關維安工作人員,迫於這樣扭曲的流行思潮,疲於奔命於打掃、修繕並以最原始人力走動的方式巡視校園。學童的安全也直接暴露在校外人士隨時可以自由進出校園的不確定因素之下,筆者不瞭解這樣的校園開放政策,究竟意義何在?且與教育鬆綁、社區資源共享有何關係?

國中、小學校園的某些教育資源,與社區民眾共享而互利,這個觀念是絕對正確的。然而,校園開放應採取一定程度的規範與控管,以確保治安的維護。社區民眾只要願意出示證件、進出時略作登記並遵守相關使用規定,學校的大門非常願意為民眾而敞開!但是請不要盲目地拆除原本可以保護學生安全、維護校園寧靜的圍牆,更不要以刻意降低圍牆高度、種植綠色圍籬或搭設造型欄杆來凸顯教育改革與開放!不要以學校圍牆高度,作為這間學校的教育是否夠先進、夠開放的評判依據。那些拆除圍牆的工程純粹作秀,徒然耗費預算,更帶來困擾與危險。

筆者籲請教育相關單位,停止推廣「無圍牆」式的校園建築,並重新檢討各級中、小學校園的出入管制與校園安全維護設施是否充足。學生安全與校園安寧應擺在首位,形式主義下的盲目校園開放,應予以修正。綜言之:開放校園政策,應採校園博物館化;而非校園公園化。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新校舍的缺點

當年東光新校舍落成,筆者相當榮幸地在同一年考進學校開始執教,換言之,東光新校舍與我的教職生涯是在同一年誕生的。我在東光多少年,新校舍便使用了多少年。於是,我來整理分析新校設有哪些使用上的不變或困擾,其意義等同於自我檢討這些許年來的自己的教師生涯。愛之深,責之切,越是在乎深切,越是要求苛刻。
一、動線
二、日照、潑雨、通風
三、資源(廁所、洗手台)
四、教室格局
五、附屬設備(遮雨棚、露台)
六、預想之外(噪音、治安、隱私)

透天厝的缺點

大概是因為孩子一個接一個地出生,大女兒還是所謂的三歲小孩,小兒子還在學坐和爬,這些日子以來,總覺得當年選擇「透天厝」來居住的決定似乎是錯誤的。如果思緒一路歸納整理,輾轉反側一整夜,經常會禁不住懷疑起自己當初的每一個選擇,好像一步錯,步步錯…沒完沒了!

曾經對透天厝有許多憧憬,而目前以我最迫切的感受而言,我感覺「透天厝」最大的問題在於「維護」這一個方面。例行性的整潔打掃、經常性的整理修繕、偶發性的故障修理,會讓屋主有左支右絀、永無寧日的疲累感。很多情況下,受限於現實的資源、時間、體力等不足因素,會以「封閉」某幾個區域不去使用,來抒解家庭維護上的無力與困窘。

最初,我們這些住慣了公寓的城市鄉巴佬會非常享受透天厝的寬敞,尤其是透天厝裡每一塊空間的作用與區隔均相當分明,剛入住透天厝的時候,會有一種生活品質大幅提昇的快樂。不再像過去住在公寓時的那樣雜亂交疊,例如在客廳茶几上趴著吃飯、沙發上折衣服、餐桌淪為置物堆等。

透天厝的空間與空間之間能夠清楚分割,客廳是客廳、廚房是廚房、臥室是臥室,感覺相當明快通暢。但住久了便會發現,夜裡想喝一杯水,卻得從三樓臥室,經過三層樓梯,到一樓廚房去「取水」,此外,每次上下樓梯都要反覆思索,我這一趟要拿什麼上去;又要拿什麼下來?一個恍惚或不專心便要害自己再多走一趟樓梯,苦不堪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