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學年資算淺,也不多機會參與研習或會議討論,但我可以確切感受到「閱讀」有多重要。對於一個導師的班級管理、經營,或者對於一個國語文領域的任教教師,閱讀的影響實在筆墨難容。
國一的時候,我會在某些固定時間(例如早自習、午休剛睡醒、放學前十分鐘等),規定班上的學生攜帶課外讀物到校閱讀,也會找機會要學生在班級上課時間,獨自站起來做口頭分享,但不會要求他們繳交書面閱讀心得或感想,因為我不想給予任何壓力。此外,站起來或到講台上口頭分享,可以訓練他們的口語表達,也可以塑造出一些偶像崇拜,也就是所謂的「替代學習」效果。我帶過三屆導師班,還沒有哪一個班級在國一的時候,全班一個喜歡或擅長閱讀的學生都沒有,這點可能要非常感謝國小老師的辛勤指導。
所以,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真的可以忽略。「如果學生都分享一些狗屁不通的垃圾,或者都在講台上一言不發怎麼辦?」我目前還沒遇過這種死局。
我大致歸納一下,國中一年級階段,我推動閱讀的經驗給諸位參考:
一、一定要有固定的時間(早自習、午休前後、某一堂課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時間)
二、要有書的來源和管道,圖書館(學校內部的)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丟給學生一句:「自己去公立圖書館借。」至少要到國三,或者家裡面父母有幫忙推動閱讀的家庭才有可能去公立圖書館借書。就算孩子去了,也不知從何挑選起?但是校內圖書管理,老師可以推薦、可以辦書展、設計比賽或活動,下課時間也比較充裕,可以多去幾次。
題外話,很多國民中小學,學校附近有公家的圖書館或高中、大專院校的圖書資源,教師或行政人員就認定自己的學校不需要特別營造圖書環境或管控圖書資源。這點很像莊子說過的「鯽魚求救」的故事,孩子要的只是那幾本啟蒙的小說、科普、傳記、散文、詩集等,老師或學校行政人員不必要引「長江」的水來救,圖書資源首重方便、快速、合適,一大堆原文書、專業期刊雜誌、或專為成人而設置的閱讀領域,看似堂皇卻百無一用。
三、一定要讓孩子相互分享,在課堂上公開場合討論圖書經驗、技巧並鼓勵學生批判以及賞析。
四、對個別作家進行專題研究以及生平調查,可以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致。這點是我很意外的發現,學生會崇拜這些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透過閱讀他們的文章,揣摩他們的文筆,以及研究他們的身家背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