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0日 星期三
使用手冊
由於筆者服務於公立國中,遂以國中階段為討論重點。
首先我想要釐清一個觀點,國民教育並非是免費的!我的著眼點不只是註冊費用或學雜費之類的繳費動作;我想強調的是:各位因為盡了中華民國國民應盡的義務,如繳稅、服役等,所以換來了子女「享用」國中、小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權利。所以,您的孩子在學校裡所使用到的各種有形、無形的教育資源,並非是真正的「免費」!其實您一直有在支付代價。
這也是為什麼一提到教育問題,上至企業名人,下至販夫走卒,都也表達意見和關心的權利。因為你我都是中華民國的好公民,我們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當然也是義務。
我想要和家長分享我的帶班經驗,這樣的想法已經思索好多年。從我一開始教書,到現在轉眼已經七年,我覺得累積的東西也已經夠多了!該是整理沈澱的時候。
我們從孩子第一天踏入國中校園開始講起:
孩子第一天走進他所要就讀的國中,應該是新生訓練那一天。
我們就按照衣、食、住、行,這個順序來為家長介紹。
首先談制服和儀容。目前大多數的公立國中仍規定穿著制服,或統一的運動服裝。樣式多半也已經行之有年,只要到學校周遭的商店指明學校名稱購買即可,商家通常會順便為顧客繡上學號、姓名…基本上,商家對於鄰近國中的服裝儀容規定,多半相當熟悉。應該不會造成家長太大的困擾。以老師的觀點來看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內在效度
In scientific experimental settings, researchers often manipulate a variable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to see what effect it has on a second variable (the dependent variable).
For example, a researcher might, fo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groups, manipulate the dosage of a particular drug between groups to see what effect it has on health.
In this example, the researcher wants to make a causal inference, namely, that different doses of the drug may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observed changes or differences. When the researcher may confidently attribute the observed changes or differences in the dependent variable to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when he can rule out other explanations (or rival hypotheses), then his causal inference is said to be internally valid.
內在效度:
當我們相信「差異」或「相關」的確存在時,接下來就可以問「差異是誰造成的?」是「獨變項」?還是另有其它因素呢?「內在效度」就是指實驗者對所操弄的「獨變項」對「依變項」造成影響的信心程度。當我們越有信心排除與獨變項無干的其它競爭因素,實驗的內在效度就越高。
Ceiling Effects(天花板效應)
天花板效應即「高限」效應。 在實驗設計時應避免出現。
當要求被試完成的任務過於容易,所有不同水平(數量)的自變量都獲得很好的結果,並且沒有什麼差別時,我們就說實驗中出現了天花板效應(高限)效應。
例如,測驗題目過於容易,造成考生得分普遍較高的現象,稱為天花板效應。
Weber's Fraction(韋伯分數)
WEBER'S LAW, in psychology, the name given to a principle first enunciated by the German scientist, Ernst Heinrich Weber (1795-1878), who became professor at Leipzig (of anatomy, 1818, of physiology, 1840).
He was-specially famous for his researches into aural and cutaneous sensations. His law, the purport of which is that the increase of stimulus necessary to produce an increase of sensation in any sense is not a fixed quantity but depends on the proportion which the increase bears to the immediately preceding stimulus, is the principal generalization of that branch of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which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psycho-physics
1834年由德國生理學家韋伯所提出:
人體感覺的科學性,稱為韋伯定律。(Weber's law)
他發現人類各種感覺,其差異閾限與標準刺激之間,成定比的關係。
韋伯定律公式如下:
JND/S=K
JND意指:可知覺的最小變化量(差異閾限)
S意指:標準刺激(標準刺激強度)
K則是:韋伯常數(韋伯分數)
以重量大小的判斷來為例,讓受試者閉上眼睛,用手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
假設一百公克為標準刺激,受試者在一百零三公克時,恰好能夠辨別這兩者差異,則三公克即為「差異閾限」。
假設標準刺激為兩百公克,受試者在兩百零六公克時,才能辨別兩者的差異。
由韋伯定律可以得到以下比值:
3/100=6/200=9/300=12/400=15/500=K
由上敘比值可知:重量一百公克時,只需加上三公克,即可感覺其差異,
兩百公克時,必須加上六公克才有感覺差異,依此類推。
Latin Square Design(拉丁方格設計)
A Latin square is an n × n table filled with n different symbols in such a way that each symbol occurs exactly once in each row and exactly once in each column.
拉丁方格是指:
兩種集區變數,處理水準數與兩個集區因子水準次數都相同。
則可將之處理安排在兩集區因子組合成的「方陣」中。
使每一列、每一行,各自出現一次處理水準。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君子儒或小人儒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家長你也可以這樣做(前言)
可是,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雖然不懂「青春作賦」或「皓首窮經」等專家專屬的風流雅興。可是我們知道這樣的法律規定、教育措施,會造成甚麼樣的衝擊。所以我們想要把工作上的經驗告訴家長,讓家長學著去適應合乎法律規定且符合教育原理的新教育環境以及新教學措施。聽起來微不足道,卻真的很重要!
過去學校有髮禁、服儀、整潔秩序等等,那些人權團體、教改組織相當反感的違法措施及作法。可是不可諱言地,這些違法的措施當年一定也有存在的目的和原因,社會脈動是逐漸演進的,法規或措施的執行卻是某月某日即日起開始實施的。家長和學生應該都要被教導如何去適應至些新思維、新法規以及新措施。這是我們這群教師的目的和關心的重點,也是我們想要貢獻社會的地方。
當家長埋怨住宅附近的國中小辦學不利時,很有可能是因為現今的法規和思維劇烈轉變,造成學校不能夠再繼續如同他們幼時記憶中的那種方式管教孩子了!家長必須體認到這一點,才不會白忙一場,對自己的管教方式產生質疑,甚至對於國民教育有過多的幻想。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牙痛的啟示(導師的話)
從幼稚園、中小學、甚至到高中、大學、服兵役、直到出社會工作好幾年了!拜當年嚴格的衛生教育所賜,我一直維持著老師「規定」的衛生習慣,飯後漱口、刷牙,睡前盥洗,好像有一根無形的棍子催趕著我,飯後沒能儘快刷牙或齒縫中有污垢殘渣,我就渾身不對勁。睡前沒有「完整地」盥洗,那肯定整晚睡不安眠!卅年來,雖偶有蛀牙,上個藥、補個洞,我還真的沒在牙醫診所停留超過十五分鐘過。
這個傲人成績,上個星期,被徹底破滅了!其實幾個月前,我似乎就已經感受到牙痛的徵兆。我還自信滿滿地以為這次也能安然度過;沒想到,我還是被口腔裡的五百多種細菌中的其中一種擊倒了!牙痛發作的那個夜晚,真的達到了所謂「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的境界。細菌從牙髓沿著神經纖維攻擊我的顏面和頭顱,太陽穴好像有數十隻蜜蜂同時叮咬!入夜之後,連肩膀都因疼痛而開始僵硬,肩井、風府、天柱三穴,酸、麻、刺、裂,一陣一陣襲來。依稀記得:最後一次看床頭上的鬧鐘,指針指著半夜三點,我甚至不確定自己是痛暈了還是睡著了?
隔天早上十一點,我人已經坐在診療椅上,牙醫師手持著電鑽、沖牙機、鉗子在我眼前揮舞,還幫我拍了兩張不同角度的X光,片子顯示細菌已經佔領整個牙髓,正逐步穿透過牙齦神經,蔓延到牙床內部,必須進行「根管治療」才行。
「唉,滿清終究還是滅亡了!」
坐在診療椅上,電鑽刺耳的轉動聲中,我彷彿回到十七年前的歷史課堂上,進度來到國父 孫中山先生終於在第十一次革命成功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老師說的口沫橫飛、眉飛色舞,講到民國元年時,距離下課還有五分鐘,老師突然俏皮的眨眨眼笑道:「國父革命是美麗的理想;滿清治國卻是殘酷的現實。」
大家都很好奇為什麼?直嚷的要老師解釋清楚剛才那一句玄妙的話,也好拖點上課時間,企圖減輕下一節課的小考進度,以前我們都是這一節課考上一節課的上課內容,上一節課的進度越快、越多;下次考試範圍就越大!老師大概也知道我們心懷不軌;卻很大方地開始解釋,他這一解釋,竟叫我直到今日仍難以忘懷!
「你們有沒有從滿清政府的立場及角度思考過革命這件事?」老師的這一話還沒說完,我便已經「黃袍加身」地坐在紫禁城中,我幻想著一個名叫「孫中山」的醫生,放著醫院治療病人的工作不幹,整天就想革我的命,竟想輕易地奪去我阿公的阿公的阿公所留給我的大好江山!真是氣死人了!我非阻止他不可!
那個混球搞了十次什麼「國民革命」的狗屁…呵呵,幸虧都被我「成功地」阻止了!好幾次還差點要了那狗賊的命!什麼?正當我一陣恍惚,他竟然又發動第十一次的「國民革命」啊!這次!唉…我竟把爸爸親手交給我的「大清帝國」給搞丟了!
噹噹噹…下課鐘聲響起。歷史老師『佔用』下課時間說了下面這段話:
「人活在世上,舉凡待人處事、進德修業,就像滿清政府治理當時的中國。再多次的『成功』也彌補不了一次的『失敗』啊!所以人生是殘酷的…你們要切記!必須永遠戰戰兢兢!」
「然而,你們未來在追求理想的路途當中,或許必須遭逢許多次的失敗和打擊。屆時你們別忘了我今天的話!歷經再多的『失敗』也無所謂氣餒,只要最後一次獲得『成功』啊!你便算是真正的成功了!」
走出牙醫診所,麻藥的效力尚未退去,左半邊的口腔及嘴唇又麻又癢,呈現無政府狀態!我右手撐著傘,左手拿著衛生紙,得不斷去擦拭滲流而出的口水…我想起簡芷筠要我在班刊上寫篇文章,細細思索目前二十八朵向日葵小花的「艱困」處境,我想,小小向日葵們需要的,大概就是十七年前,我的歷史老師所講給我聽的這一段吧。
於是,有了這篇文章。期盼能對你們有所助益!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國民教育正逐漸地社會福利化
如果你也在國民中小學上班,你一定也會跟我有同樣的感受。
不少孩子被爸媽送來學校,他們要的是托育;不是教育。
而在政客的內心深處,教育代表的是選票和預算。
民眾呢?他們要的是爽快、絕對的公平以及私人慾望滿足;而絕非追求學問,更不要想去提到修養或充實內涵!
什麼格物致知、明明德、止於至善或修身齊家,那離台灣老百姓對於教育的思維實在離得太遠了!尤其是對於國民教育這一塊。
比如「常態編班」這個政策。什麼叫「常態」分佈?粗略接觸統計的人都知道,現在台灣的編班方式不叫「常態」編班;叫做「亂七八糟」分班!毫無道理可言的編班,形同不給予任何規劃、隨意草率的分班。那根將一群各種不同屬性、不同綱目的野獸,任意散置在森林中有何不同?我真不敢相信當初是誰提出來的想法!把教育降格成為一個毫無計畫、沒有任何根據的原始安排方式。
唉…總之,國民教育社會福利化!大家等著看。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心情不好的狗
有時候我會覺得,狗的聽力真的是比人類好的太多!狗比人們能夠理解你深切的傾訴,而且狗的反應總能夠讓你感到慰藉;和人類傾訴心情,你得到的一連串你並不需要的建議或指導。有的時候在你掏心挖肺之後,你得到的卻是無止盡的靜默…
真的!你該試看看和狗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不過,在你挑選吐露的對象之前,你必須先瞭解狗是區分成許多品種的。你想想:我們總是用「狗」這個字去描述有四條腿、全身毛、吐舌頭、搖尾巴等特徵的動物,甚至不少人以為只要會汪汪叫都可以稱作是狗。拜託!如果你這樣想,那真是太不應該了!當你以為用那些膚淺的敘述就可以去定義一條「狗」,你真的是犯了大錯!
狗的種類可多了!有看門狗、奶油狗、工作犬和獵犬等,一時也說不完。
就拿「看門狗」來談談好了!牠們多半沒有自己的想法,別人怎麼說,他們就做;沒有莫須有的思考,喜歡看看電視之類的。你跟這種狗訴苦,就是一號表情,自頭至尾就那個表情!也別太為難看門狗了吧!因為他們真的沒有想法。偶而,你想聊些沒有營養的話題,譬如哪裡有打折?哪個牌子保養品好?哪裡有國民旅遊者必朝聖景點等等話題,你就找條看門狗就對了!他們是識途老馬。
奶油狗只喜歡聽跟牠自身有相關的話題。通常是跟利益、名聲或頭銜有關的部分。最好能夠不勞而獲!奶油犬喜歡打扮自己,他們會盡可能地討好主人,主人便會花一大筆錢
靠窗或靠走道
當然,也有一些比較另類的原因,例如:「看到老弱婦孺、殘障人士或孕婦時不必『首當其衝』地讓出自己的位子!」真是個令人莞爾的答案!卻多多少少反應現實生活中人性自私的一面。
在擁擠、陌生且又混亂的環境,人們習慣去尋求一個私密的、只屬於自己的空間;哪怕只是暫時的、不合常理的,甚至看得見卻摸不到的虛幻空間也能暫時填飽人們的安全感。或許他們正做著白日夢或回想前天的某段對話……
總而言之,他們企圖關閉自己的感官神經,試圖阻隔外界的紛亂,努力地與他們內心幻想車廂內的那股髒亂保持安全距離。
四個月前,我從高處跳下,扭傷了又腳踝,兩支柺杖自此不離身。「跛腳的!」老遠就聽到學生又叫又笑。
總有路人為我開道、推門,甚至電梯開關都幫我按得好好地。坐在餐廳裡,未曾謀面的陌生人會熱心地關切我扭傷的原因,詳細地交代我要如何冷敷、熱敷……
「謝謝!我下次會小心,我回家會按照您說的方法復健……」我總是這樣回答。回想起來:「那段時間,我真是集三『萬』寵愛於一身!」真是幸福啊!
「其實人們並沒有我想像得那麼冷酷無情嘛!」我常常這樣回想。「哼!真自私!」工作忙的時候,我卻又忍不住發起牢騷來。
「難道我們生活在車廂中而不自覺?」「這個令人反感、不適的車廂又是怎樣造成的呢?」我實在想不透。
我試著歸納、分析車廂裡的環境,除了擁擠、狹窄、晦暗以及不停搖晃之外,究竟還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車廂中的旅客多半沒有共同的目的地。你下車的地方不見得是我想要的地方;當然你也不會想在我下車的站牌下車!甚至有人根本是上錯車吧?再者、車廂裡的座位安排,依據的是達爾文提出的「先搶先贏」與「誰狠誰坐」原則,和理性考量與人際情感絕無相關!
最後一個特徵,是我好不容易擠出的;卻也是最重要的一個!
那便是:「大家都想坐靠窗的座位!」
「靠走道的位子呢?」「沒魚蝦也好啦!反正等著『補位』!」
「至於站在走道上的人嘛!」「算你倒楣!」「誰教你最晚上車又不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