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著名的「舌戰群儒」一橋段中,諸葛亮在奮力維護陸績所提出,關於劉備漢家血統「無可稽考」的質疑後,立刻又被嚴畯以及程德樞問到「治何經典?」與「未必真有實學?」兩個尖銳的挑戰。 而諸葛亮從容的回答,卻引出了一段相當精闢的論述。 諸葛提到:「
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
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平治何經典。」「
豈亦效書生區區於筆硯之間,數黑論黃,舞文弄墨而已乎?」 面對他人質疑自己的專業能力,諸葛的回答是這樣的。
「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後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讀過這段文字,令我不住聯想起坊間諸多關於教育哲思、學校行政、法律規章等議題的專業評論。往往也總是筆下有千言,胸中無一策的假專業而已。尤其以批判教師專業為樂的專家,用一種訕笑的態度,事不關己、隔岸觀火的全知觀點,肆意的大放厥詞。一般民眾、地方民意代表、公務員常常因為實務經驗不足,只能盲目地隨之起舞;而很多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因為忙碌於輔導管教或學科教學,或缺乏公開評述、論辯的能力。常常眼睜睜地看著並不是那麼適切的法規或措施魯莽地執行,只能默默嘆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