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每年母姊會,母親總要盛裝出席。
而今,低頭望著剩了一桌的鳳梨酥及飲料,還是自己掏腰包買的,
孩子從放學返家到上床睡覺,其間不過四、五個鐘頭;
親師座談一年才辦一次,算起來已經是很不夠了。
此外,我也一直在思索:「為什麼該來的,卻總是沒來?」
所以,無論是母姊會、班親會或親師座談會,
所謂的「教改」已歷時數年,鬆綁、打倒威權、自主、多元等精神與觀念儼然成為民眾的主流意識。其中,開放中、小學校園,以提供學社區民眾休憩、運動或停放車輛等,成為一種趨勢。於是,過去校園四周高聳的圍牆,牆頂的鐵絲網與碎玻璃紛紛被拆除,所謂「無圍牆式」的校園規劃,受到各方稱許、肯定並推廣。因為「圍牆」是威權與僵化的代名詞。
然而,每一個星期一的早晨,校園周遭、穿堂走廊、任何角落,尤其是運動場地,掃不完的垃圾、煙蒂、飲料杯、恣意的塗鴉、惡意的破壞…偶而還得勞師動眾地去處理嘔吐物、排泄物,甚至是針筒、用過的保險套!令人不禁質疑:這樣的開放校園方式,是否就是教改專家口中的鬆綁、尊重及開放呢?
當監視器、保全系統、鐵窗鐵門的預算逐漸超越傳統的圍牆與鐵絲網,卻仍完全無法勝任校園治安維護工作時,吾人卻看到一道道,原本可以以最經濟且有效方式,便能確保校園安全的圍牆,被少數曲解教育哲思的專家,以及欠缺學校實務經驗的政策規劃者,以「莫須有」的罪名趕出校園,而學校相關維安工作人員,迫於這樣扭曲的流行思潮,疲於奔命於打掃、修繕並以最原始人力走動的方式巡視校園。學童的安全也直接暴露在校外人士隨時可以自由進出校園的不確定因素之下,筆者不瞭解這樣的校園開放政策,究竟意義何在?且與教育鬆綁、社區資源共享有何關係?
國中、小學校園的某些教育資源,與社區民眾共享而互利,這個觀念是絕對正確的。然而,校園開放應採取一定程度的規範與控管,以確保治安的維護。社區民眾只要願意出示證件、進出時略作登記並遵守相關使用規定,學校的大門非常願意為民眾而敞開!但是請不要盲目地拆除原本可以保護學生安全、維護校園寧靜的圍牆,更不要以刻意降低圍牆高度、種植綠色圍籬或搭設造型欄杆來凸顯教育改革與開放!不要以學校圍牆高度,作為這間學校的教育是否夠先進、夠開放的評判依據。那些拆除圍牆的工程純粹作秀,徒然耗費預算,更帶來困擾與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