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因為沒來,所以該來!

週末學校舉辦親師座談,蠻多導師反映:「出席的家長,逐年一直在減少,乾脆停辦算了!」我好奇地翻了翻歷年出席的人數統計,還真是如此;還有導師打趣地說:「尤其,那些該來的,卻總是沒來…」換言之,比較有些狀況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卻也多半在親師座談中缺席。

記憶中,每年母姊會,母親總要盛裝出席。一大早還得先陪她到美容院洗頭造型一番,某些家長更是主動為班上準備糕點、茶水。一群婆婆媽媽們,在教室裡東家長、西家短,好不熱鬧…

而今,低頭望著剩了一桌的鳳梨酥及飲料,還是自己掏腰包買的,便覺得十分惆悵。

孩子從放學返家到上床睡覺,其間不過四、五個鐘頭;而從早自習到最後一節課,卻足足有將近九個鐘頭!一天當中,真正陪伴中小學生時間最長的,不是爸媽;其實是班級導師。出席母姊會,除了替導師加油打氣外,更可以藉這個難得的機會瞭解孩子日常在校的情況,也可以順便與其他家長交流。

親師座談一年才辦一次,算起來已經是很不夠了。卻有幾乎一半的家長,國中三年當中,從未出席過任何一次親師座談。也難怪導師會覺得灰心了!

此外,我也一直在思索:「為什麼該來的,卻總是沒來?」一口口吃著自己買的鳳梨酥,我歸納出原因:「因為沒來,所以該來!」這些缺席的家長可能不只是在一年一度的親師座談中缺席;更可能在子女整個成長的過程中,都不小心缺席了!如此,孩子當然就比較容易出狀況。導師於是覺得爸媽「該來」參加座談;然而,此時父母卻多半「沒來」參加座談。

所以,無論是母姊會、班親會或親師座談會,家長都不應該輕易缺席。若您今年原本打算不參加學校所舉辦的親師座談會,也請再慎重考慮一下吧!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濫用學雜費補助/穿一身名牌 這叫清寒?

國中小開學,即將邁入第四個禮拜,辦公室裡導師處理最多的業務,便是各式各樣的學生補助、學雜費減免,以及各類獎助學金的申請。

以基層教師的觀點來看,目前政府所設定之弱勢身分認定、低收入或清寒證明的發給,實在太過浮濫;而慈善機構與宗教團體提供的獎助學金,也多半沒能將錢花在刀口上。

學生家中每個成員,人手一隻手機;每節下課到福利社消費;桌上隨時擺著便利商店買來的飲料、零食;制服裡面套著動輒上千元的便服;腳上穿的是教職同仁都捨不得購買的名牌運動鞋…。

然而,某些家長甫一開學,便趕緊拿著各類清寒證明,或者糾纏著打電話向導師訴苦並要求補助。中小學教師多半又欠缺專業能力去認定,也不好意思拒絕。

學生之間私底下也會聊天,「某某同學每天放學買零食吃,上個月還買新腳踏車,卻整天跟學校老師哭窮,我們的註冊三聯單好幾千塊要繳,某某卻都不用付…」所謂的獎助學金申請,根本與學生的成績或品行優劣無關。多半只須在表單上聊表數言:「收入不穩定、亟需救助…」數千的金額就核發下來了!承辦人員根本無暇求證,老師也不好意思不替家長申請。

少數家長熟諳此道。獎助學金一撥下來,當天晚上便一頓大餐吃掉…導師經常為這些愛心的捐款,以及立意良善的預算遭到濫用,而感到十分不捨。倘若這些申請補助的學生,在校又不學好,心中就更難受了!

全文網址: 濫用學雜費補助/穿一身名牌 這叫清寒?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610004.shtml#ixzz1YwNfbxhu
Power By udn.com

2011年9月20日 星期二

少子化是倫理問題

目前「少子化」議題是教育工作者最在意,也是最擔心的問題。

總統先生似乎也感受到嚴重性,將「少子化」提升至國安等級,如此看來,台灣當局似乎相當重視;其實不然,根本沒有多少「成人」仔細思索過孩子為什麼越來生越少的根本原因。

把鏡頭拉到國中小學,開學第三週了!兩個禮拜以來,辦公室裡,家長的電話接到手軟…十通電話裡有八通,都是在詢問有關學雜費減免相關業務的申辦及進度。家長用手機撥打學校的電話,花十幾、廿分鐘向班導師訴苦家中的拮据與惡劣,如果無法符合法定規範之補助條件,總還要再三詢問並要求是否還有其他公益團體、宗教團體或慈善機構所提供的獎助學金。

我回想起:過去父親在訓勉我們一定要節儉的時候,常常提到爺爺在他求學階段,如何在開學前幾晚,四處借貸張羅,才能勉強繳納子女們的註冊費用…求學

國民中學推動閱讀實務經驗分享

我的教學年資算淺,也不多機會參與研習或會議討論,但我可以確切感受到「閱讀」有多重要。對於一個導師的班級管理、經營,或者對於一個國語文領域的任教教師,閱讀的影響實在筆墨難容。

國一的時候,我會在某些固定時間(例如早自習、午休剛睡醒、放學前十分鐘等),規定班上的學生攜帶課外讀物到校閱讀,也會找機會要學生在班級上課時間,獨自站起來做口頭分享,但不會要求他們繳交書面閱讀心得或感想,因為我不想給予任何壓力。此外,站起來或到講台上口頭分享,可以訓練他們的口語表達,也可以塑造出一些偶像崇拜,也就是所謂的「替代學習」效果。我帶過三屆導師班,還沒有哪一個班級在國一的時候,全班一個喜歡或擅長閱讀的學生都沒有,這點可能要非常感謝國小老師的辛勤指導。

所以,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真的可以忽略。「如果學生都分享一些狗屁不通的垃圾,或者都在講台上一言不發怎麼辦?」我目前還沒遇過這種死局。

我大致歸納一下,國中一年級階段,我推動閱讀的經驗給諸位參考:

一、一定要有固定的時間(早自習、午休前後、某一堂課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時間)
二、要有書的來源和管道,圖書館(學校內部的)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丟給學生一句:「自己去公立圖書館借。」至少要到國三,或者家裡面父母有幫忙推動閱讀的家庭才有可能去公立圖書館借書。就算孩子去了,也不知從何挑選起?但是校內圖書管理,老師可以推薦、可以辦書展、設計比賽或活動,下課時間也比較充裕,可以多去幾次。

題外話,很多國民中小學,學校附近有公家的圖書館或高中、大專院校的圖書資源,教師或行政人員就認定自己的學校不需要特別營造圖書環境或管控圖書資源。這點很像莊子說過的「鯽魚求救」的故事,孩子要的只是那幾本啟蒙的小說、科普、傳記、散文、詩集等,老師或學校行政人員不必要引「長江」的水來救,圖書資源首重方便、快速、合適,一大堆原文書、專業期刊雜誌、或專為成人而設置的閱讀領域,看似堂皇卻百無一用。

三、一定要讓孩子相互分享,在課堂上公開場合討論圖書經驗、技巧並鼓勵學生批判以及賞析。
四、對個別作家進行專題研究以及生平調查,可以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致。這點是我很意外的發現,學生會崇拜這些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透過閱讀他們的文章,揣摩他們的文筆,以及研究他們的身家背景。

校園博物館化;而非校園公園化

所謂的「教改」已歷時數年,鬆綁、打倒威權、自主、多元等精神與觀念儼然成為民眾的主流意識。其中,開放中、小學校園,以提供學社區民眾休憩、運動或停放車輛等,成為一種趨勢。於是,過去校園四周高聳的圍牆,牆頂的鐵絲網與碎玻璃紛紛被拆除,所謂「無圍牆式」的校園規劃,受到各方稱許、肯定並推廣。因為「圍牆」是威權與僵化的代名詞。

然而,每一個星期一的早晨,校園周遭、穿堂走廊、任何角落,尤其是運動場地,掃不完的垃圾、煙蒂、飲料杯、恣意的塗鴉、惡意的破壞偶而還得勞師動眾地去處理嘔吐物、排泄物,甚至是針筒、用過的保險套!令人不禁質疑:這樣的開放校園方式,是否就是教改專家口中的鬆綁、尊重及開放呢?

當監視器、保全系統、鐵窗鐵門的預算逐漸超越傳統的圍牆與鐵絲網,卻仍完全無法勝任校園治安維護工作時,吾人卻看到一道道,原本可以以最經濟且有效方式,便能確保校園安全的圍牆,被少數曲解教育哲思的專家,以及欠缺學校實務經驗的政策規劃者,以「莫須有」的罪名趕出校園,而學校相關維安工作人員,迫於這樣扭曲的流行思潮,疲於奔命於打掃、修繕並以最原始人力走動的方式巡視校園。學童的安全也直接暴露在校外人士隨時可以自由進出校園的不確定因素之下,筆者不瞭解這樣的校園開放政策,究竟意義何在?且與教育鬆綁、社區資源共享有何關係?

國中、小學校園的某些教育資源,與社區民眾共享而互利,這個觀念是絕對正確的。然而,校園開放應採取一定程度的規範與控管,以確保治安的維護。社區民眾只要願意出示證件、進出時略作登記並遵守相關使用規定,學校的大門非常願意為民眾而敞開!但是請不要盲目地拆除原本可以保護學生安全、維護校園寧靜的圍牆,更不要以刻意降低圍牆高度、種植綠色圍籬或搭設造型欄杆來凸顯教育改革與開放!不要以學校圍牆高度,作為這間學校的教育是否夠先進、夠開放的評判依據。那些拆除圍牆的工程純粹作秀,徒然耗費預算,更帶來困擾與危險。

筆者籲請教育相關單位,停止推廣「無圍牆」式的校園建築,並重新檢討各級中、小學校園的出入管制與校園安全維護設施是否充足。學生安全與校園安寧應擺在首位,形式主義下的盲目校園開放,應予以修正。綜言之:開放校園政策,應採校園博物館化;而非校園公園化。